Monday, May 24, 2010

抢救沙登老照片

《爱沙登i-Serdang》社区报[2010年劳动节号]
i_Serdang3_01

百年油焗鸡,德珍老味道

i_Serdang3_12

百年油焗鸡,德珍老味道(精彩内容)

吃遍沙登 ■林镇廉

# 油焗鸡是德珍酒家的百年老味道。

想吃百年前老味道,沙登唯数德珍酒家。

百年老店,百年风味。德珍便有一道油焗鸡,享誉百年,叫人动容。

在这里,品尝的不仅是美食,还有悠悠的百年史。已经58岁的老店主黄国勤,给我们细细道来。

黄国勤的祖父黄财德,祖籍广东四会。南来以后,在霹雳州的务边创办了德珍,以煮炒菜肴、粉面、点心起家,吃客以矿工为多。

# 德珍酒家东主黄国勤,和他拿手的蒜蓉蒸鱼、炸蕹菜、麦片虾、口水鸡。

1941年日本南侵,德珍为躲避战乱,迁至吉隆坡的新街场,而后又迁至附近的芎蕉园,1950年紧急状态时期再迁入沙登新村。

“从祖父到父亲黄细毛,到我再到我儿子黄耀康,德珍已历4代,相传超过百年。”

代代相传的,还有德珍的老菜式,最知名便是油焗鸡了。

一端上来,香味四溢。送入口中,皮香肉滑,满口的肉香、酒香、咸香,味道棒极了,而且不油腻。

百年美味,名不虚传。德珍老菜,以此为最。而今已然成了德珍的百年招牌菜,吸引众多食客慕名而来。

其做法是把肉鸡斩成块,用鸡蛋、胡椒粉、白酒、味精、酱油腌制半小时后,
沾少许面粉和油,用温火煎焗而成,过程甚考功夫。

经历百年变迁,德珍许多老菜式俱已淘汰。今天犹能吃到的还有子姜鸭、炸猪肉等。

黄国勤力荐的第二道菜是四川口水鸡。白斩马来鸡配上干辣椒、辣椒油和芝麻,其肉鲜滑爽脆,参杂着麻辣鲜香和芝麻香味,很有口感。

“这是一道四川风味菜。菜名来历很简单,就是看到此菜色香味俱全,让人口水直流之意,最近甫推出即大受欢迎。”

德珍有道别出心裁的炸蕹菜,即用蕹菜配上鸡蛋和脆粉油炸而成,香脆可口,别有风味。

新出的招牌菜当中,为人称道的还有麦片虾。这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健康菜,炸虾外酥里嫩,麦片香脆甜美,诱得人食欲大增。

上座率高的还有蒜蓉蒸鱼。用金凤鱼配上蒜米和辣椒碎片,味道浓郁的辣椒和蒜米,并没有喧宾夺主抢去鱼鲜味。

德珍的其他招牌菜鬼马双星、广式生肠、海味煲、龙胎等,也都各具独特风味。

一路走来,德珍已与沙登新村融成一体,这一页传奇还会延续下去。
德珍酒家
33A-34A, Jalan Panggung,
43300 Seri Kembangan,
Selangor.
电话:03-8948 8836

有钱买鸡没钱买豉油

情系客家 ■刘羽坚

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生活结晶,有的充满智慧,也有的几许俏皮和无奈。

这一期,我们再从《惠州方言》,摘录客家人的妙语,希望大家能够细心咀嚼。

有人担心客家话会在沙登式微。其实,如果我们能以此为起点,教导或引导下一代进入客家话殿堂,我们相信客家话永远不会消失。

◆拜神漏抛鸡
比喻办事处先重大疏忽,以致事到临头很难堪,很为难。

◆牛精
牛脾气、倔强、固执、顽皮。

◆精仔怕烂仔,烂仔怕死仔
精仔:聪明的小子;烂仔:小流氓;死仔:不怕死的小子。比喻一物治一物。

◆七老八老
比喻年纪一大把。

◆有钱买鸡,没钱买豉油
豉油,即是酱油。比喻大本钱已出,却舍不得花小钱配合。

◆多只朋友多条路
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门路。

◆长命功夫长命做
耗时长的工作或事情,要耐心长时间的去做。常用以劝人工作不必太拼搏。

◆男人好食上人当,女人好食上人床
比喻做人处事如贪图享受,必会上当受骗。

◆肚胈没啲墨水
肚胈,就是肚子。没有文化,也学人当官,不怕人笑话。

◆牛耕田,马食谷,阿爸赚钱仔享福
做父亲的挣钱养育子女,让其享福是天经地义的,与牛耕田马食谷一样。

球场结识朋友,伍东旭不寂寞

沙登新鲜人 ■陈慧敏

# 伍东旭已经融入沙登社会生活。

“新沙登,旧沙登,我们一样都是沙登人。”

这是伍东旭常常挂在嘴上的名言。他的一班沙登朋友,个个听了都很窝心。

伍东旭27岁,电气工程承包商。1991年,他8岁那年,从沙叻秀花园,搬到沙登的大学岭,从此成了沙登的一份子。

“当时,父亲在沙登卫星市上班,母亲说要在附近找房子,所以我们就来到了沙登。而后,我们再搬到沙登岭第8区。”

不过,伍东旭并不曾就读沙登学校。

母亲任教新街场光汉华小,所以他在同一间华小就读。中学则在旧古仔路。

既然如此,伍东旭怎会有这许多沙登朋友?

“我喜欢打球,尤其足球和篮球。我的沙登朋友都是在球场认识,直到今天我们大家还是好朋友。我在沙登从来不会寂寞。”

伍东旭虽是台山人,却会说一些客家话。除了因为母亲是客家人,也因为经常和沙登朋友混在一起。“不过,我们主要以广府话沟通。”

问伍东旭喜欢沙登吗?

“当然喜欢。这里什么都有,美食选择尤多,你会在很多小食档看到我的踪影。”

现在,他也在沙登买了一间房子。“是的,我可能一辈子都会住在这里。”

首次文艺复兴,人民党播种子

i_Serdang3_11

第一次文艺复兴,人民党传播种子(精彩内容)

老乡亲说古 ■曾秉钧

# 沙登人民党演绎的《转动舞》。右2为黄海秋太太练小凤。

1960和1970年代,沙登经历了两次文艺复兴,在文化沙漠开出一片绿洲。

这一切都与一个名字有关:沙登人民党。

人民党开创沙登的第一次文艺复兴。此后,接过火把的沙登新村学校校友会,其文艺之风始终带有浓郁的人民党影子。

1959年创立的沙登人民党,留给沙登人两个火红的记忆:火红的政治、火红的文艺。

在政治上,人民党强势主导了沙登的地方政治;在文艺上,人民党也带头开创了沙登的文艺活动。

可以这么说,1960年代沙登人民党的全盛时期,同时也是沙登文艺活动的全盛时期。

# 1957年前后,黄海秋指导沙登青年跳新疆舞。

沙登人民党支部前主席黄海秋指出,这一切得从1957年成立的社阵说起。

当时,社阵的一大特色,就是人民党、劳工党,旗下支部都设有文化组。不仅如此,社阵还制定了一个文化方针:“铲除腐化落后的黄色文化,发扬健康进步的文娱艺术。”

同在1957年,人民党开始活动,其中一个重要党务,就是在沙登推广健康文艺。

吉隆坡社阵派出一位导师陈保容,前来沙登教导文艺歌曲和民族舞蹈。

1959年,沙登人民党支部成立,也按照模式成立文化组,下面再设歌咏队和舞蹈队。

沙登第一波文艺复兴,自此便正式掀开序幕。

随后,社阵又调派陈彬影、黄练梅、谢志刚、戴金仁来当文艺导师。这几位文艺导师当中,只有戴金仁是沙登人。

72岁的黄海秋披露:“当年我们所学的歌舞,主要是在党庆和传统节日,比如劳动节、妇女节和春节时表演。”

忆起那段峥嵘岁月,黄老精神抖擞起来:“每次演出,数十个党员倾巢而出,尤其女党员更是能歌善舞。”

“那时,人民党的文艺表演非常火红。每次演出,党所都挤个水泄不通,氛围比群众大会还要火热。”

1960年代,沙登人民党党所,便是今天沙登大街的RHB兴业银行。

“除此以外,我们也应邀到邻近地区演出,如蕉赖、士毛月、增江和沙叻秀。”

# 黄海秋:沙登1960年代最流行是《竹竿舞》。

根据黄老,当年最流行是《竹竿舞》,而经常演绎的歌舞有大类:

1.党歌:《社阵之歌》、《社阵的旗帜在飘扬》、《马来亚社会主义青年之歌》等。

2.爱国歌曲:《马来亚国歌》、《美丽的马来亚》、《马来亚颂》、《我们爱马来亚等》、《团结之歌》、《马来亚独立》、《我们的祖国》、《歌唱马来亚》等。

3.劳动歌曲:《工人歌》、《胶林我们的母亲》、《割胶姑娘忙呀忙》、《马来亚农作舞曲》等。

4.反黄歌曲:《反黄进行曲》、《黄色文化我们要消灭它》等。

5.抗战歌曲:《毕业歌》、《卖报歌》、《团结就是力量》等。

6.民族舞:越南《竹竿舞》;中国《荷花舞》、《春之舞》、《筷子舞》;印度《打渔舞》、《卡巴舞》;巴基斯坦《钱鼓舞》;马来西亚《丁加奴渔民舞》、《马来农作舞》、《快乐的理发师》等。

黄老披露,1964年大选后,社阵气势如虹。而后,这些歌曲多被列为禁歌。

在那个风风火火的年代,沙登人民党还办了壁报、读书会,不时举办政治与文化讨论会,在地方上带来很大的思想激荡。

然而,政局风云骤变。1966年社阵解散,1967年人民党沙登州议员,曾国干在内安令下被扣留,复又在1968年辞去州议员。

经此巨变,沙登人民党名存实亡。

沙登第一次文艺复兴,自此从灿烂归于平淡。人民党从兴到衰前后10年,沙登文艺复兴也维持了10年。

直至沙登新村学校校友会成立,沙登才迎来第2次的文艺复兴。下期,会有详细报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