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爱沙登i-Serdang》社区报[2010年劳动节号]
Monday, May 24, 2010
百年油焗鸡,德珍老味道(精彩内容)
吃遍沙登 ■林镇廉
# 油焗鸡是德珍酒家的百年老味道。
想吃百年前老味道,沙登唯数德珍酒家。
百年老店,百年风味。德珍便有一道油焗鸡,享誉百年,叫人动容。
在这里,品尝的不仅是美食,还有悠悠的百年史。已经58岁的老店主黄国勤,给我们细细道来。
黄国勤的祖父黄财德,祖籍广东四会。南来以后,在霹雳州的务边创办了德珍,以煮炒菜肴、粉面、点心起家,吃客以矿工为多。
# 德珍酒家东主黄国勤,和他拿手的蒜蓉蒸鱼、炸蕹菜、麦片虾、口水鸡。
1941年日本南侵,德珍为躲避战乱,迁至吉隆坡的新街场,而后又迁至附近的芎蕉园,1950年紧急状态时期再迁入沙登新村。
“从祖父到父亲黄细毛,到我再到我儿子黄耀康,德珍已历4代,相传超过百年。”
代代相传的,还有德珍的老菜式,最知名便是油焗鸡了。
一端上来,香味四溢。送入口中,皮香肉滑,满口的肉香、酒香、咸香,味道棒极了,而且不油腻。
百年美味,名不虚传。德珍老菜,以此为最。而今已然成了德珍的百年招牌菜,吸引众多食客慕名而来。
其做法是把肉鸡斩成块,用鸡蛋、胡椒粉、白酒、味精、酱油腌制半小时后,
沾少许面粉和油,用温火煎焗而成,过程甚考功夫。
经历百年变迁,德珍许多老菜式俱已淘汰。今天犹能吃到的还有子姜鸭、炸猪肉等。
黄国勤力荐的第二道菜是四川口水鸡。白斩马来鸡配上干辣椒、辣椒油和芝麻,其肉鲜滑爽脆,参杂着麻辣鲜香和芝麻香味,很有口感。
“这是一道四川风味菜。菜名来历很简单,就是看到此菜色香味俱全,让人口水直流之意,最近甫推出即大受欢迎。”
德珍有道别出心裁的炸蕹菜,即用蕹菜配上鸡蛋和脆粉油炸而成,香脆可口,别有风味。
新出的招牌菜当中,为人称道的还有麦片虾。这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健康菜,炸虾外酥里嫩,麦片香脆甜美,诱得人食欲大增。
上座率高的还有蒜蓉蒸鱼。用金凤鱼配上蒜米和辣椒碎片,味道浓郁的辣椒和蒜米,并没有喧宾夺主抢去鱼鲜味。
德珍的其他招牌菜鬼马双星、广式生肠、海味煲、龙胎等,也都各具独特风味。
一路走来,德珍已与沙登新村融成一体,这一页传奇还会延续下去。
# 油焗鸡是德珍酒家的百年老味道。
想吃百年前老味道,沙登唯数德珍酒家。
百年老店,百年风味。德珍便有一道油焗鸡,享誉百年,叫人动容。
在这里,品尝的不仅是美食,还有悠悠的百年史。已经58岁的老店主黄国勤,给我们细细道来。
黄国勤的祖父黄财德,祖籍广东四会。南来以后,在霹雳州的务边创办了德珍,以煮炒菜肴、粉面、点心起家,吃客以矿工为多。
# 德珍酒家东主黄国勤,和他拿手的蒜蓉蒸鱼、炸蕹菜、麦片虾、口水鸡。
1941年日本南侵,德珍为躲避战乱,迁至吉隆坡的新街场,而后又迁至附近的芎蕉园,1950年紧急状态时期再迁入沙登新村。
“从祖父到父亲黄细毛,到我再到我儿子黄耀康,德珍已历4代,相传超过百年。”
代代相传的,还有德珍的老菜式,最知名便是油焗鸡了。
一端上来,香味四溢。送入口中,皮香肉滑,满口的肉香、酒香、咸香,味道棒极了,而且不油腻。
百年美味,名不虚传。德珍老菜,以此为最。而今已然成了德珍的百年招牌菜,吸引众多食客慕名而来。
其做法是把肉鸡斩成块,用鸡蛋、胡椒粉、白酒、味精、酱油腌制半小时后,
沾少许面粉和油,用温火煎焗而成,过程甚考功夫。
经历百年变迁,德珍许多老菜式俱已淘汰。今天犹能吃到的还有子姜鸭、炸猪肉等。
黄国勤力荐的第二道菜是四川口水鸡。白斩马来鸡配上干辣椒、辣椒油和芝麻,其肉鲜滑爽脆,参杂着麻辣鲜香和芝麻香味,很有口感。
“这是一道四川风味菜。菜名来历很简单,就是看到此菜色香味俱全,让人口水直流之意,最近甫推出即大受欢迎。”
德珍有道别出心裁的炸蕹菜,即用蕹菜配上鸡蛋和脆粉油炸而成,香脆可口,别有风味。
新出的招牌菜当中,为人称道的还有麦片虾。这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健康菜,炸虾外酥里嫩,麦片香脆甜美,诱得人食欲大增。
上座率高的还有蒜蓉蒸鱼。用金凤鱼配上蒜米和辣椒碎片,味道浓郁的辣椒和蒜米,并没有喧宾夺主抢去鱼鲜味。
德珍的其他招牌菜鬼马双星、广式生肠、海味煲、龙胎等,也都各具独特风味。
一路走来,德珍已与沙登新村融成一体,这一页传奇还会延续下去。
德珍酒家
33A-34A, Jalan Panggung,
43300 Seri Kembangan,
Selangor.
电话:03-8948 8836
有钱买鸡没钱买豉油
情系客家 ■刘羽坚
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生活结晶,有的充满智慧,也有的几许俏皮和无奈。
这一期,我们再从《惠州方言》,摘录客家人的妙语,希望大家能够细心咀嚼。
有人担心客家话会在沙登式微。其实,如果我们能以此为起点,教导或引导下一代进入客家话殿堂,我们相信客家话永远不会消失。
◆拜神漏抛鸡
比喻办事处先重大疏忽,以致事到临头很难堪,很为难。
◆牛精
牛脾气、倔强、固执、顽皮。
◆精仔怕烂仔,烂仔怕死仔
精仔:聪明的小子;烂仔:小流氓;死仔:不怕死的小子。比喻一物治一物。
◆七老八老
比喻年纪一大把。
◆有钱买鸡,没钱买豉油
豉油,即是酱油。比喻大本钱已出,却舍不得花小钱配合。
◆多只朋友多条路
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门路。
◆长命功夫长命做
耗时长的工作或事情,要耐心长时间的去做。常用以劝人工作不必太拼搏。
◆男人好食上人当,女人好食上人床
比喻做人处事如贪图享受,必会上当受骗。
◆肚胈没啲墨水
肚胈,就是肚子。没有文化,也学人当官,不怕人笑话。
◆牛耕田,马食谷,阿爸赚钱仔享福
做父亲的挣钱养育子女,让其享福是天经地义的,与牛耕田马食谷一样。
客家话是客家人的生活结晶,有的充满智慧,也有的几许俏皮和无奈。
这一期,我们再从《惠州方言》,摘录客家人的妙语,希望大家能够细心咀嚼。
有人担心客家话会在沙登式微。其实,如果我们能以此为起点,教导或引导下一代进入客家话殿堂,我们相信客家话永远不会消失。
◆拜神漏抛鸡
比喻办事处先重大疏忽,以致事到临头很难堪,很为难。
◆牛精
牛脾气、倔强、固执、顽皮。
◆精仔怕烂仔,烂仔怕死仔
精仔:聪明的小子;烂仔:小流氓;死仔:不怕死的小子。比喻一物治一物。
◆七老八老
比喻年纪一大把。
◆有钱买鸡,没钱买豉油
豉油,即是酱油。比喻大本钱已出,却舍不得花小钱配合。
◆多只朋友多条路
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门路。
◆长命功夫长命做
耗时长的工作或事情,要耐心长时间的去做。常用以劝人工作不必太拼搏。
◆男人好食上人当,女人好食上人床
比喻做人处事如贪图享受,必会上当受骗。
◆肚胈没啲墨水
肚胈,就是肚子。没有文化,也学人当官,不怕人笑话。
◆牛耕田,马食谷,阿爸赚钱仔享福
做父亲的挣钱养育子女,让其享福是天经地义的,与牛耕田马食谷一样。
球场结识朋友,伍东旭不寂寞
沙登新鲜人 ■陈慧敏
# 伍东旭已经融入沙登社会生活。
“新沙登,旧沙登,我们一样都是沙登人。”
这是伍东旭常常挂在嘴上的名言。他的一班沙登朋友,个个听了都很窝心。
伍东旭27岁,电气工程承包商。1991年,他8岁那年,从沙叻秀花园,搬到沙登的大学岭,从此成了沙登的一份子。
“当时,父亲在沙登卫星市上班,母亲说要在附近找房子,所以我们就来到了沙登。而后,我们再搬到沙登岭第8区。”
不过,伍东旭并不曾就读沙登学校。
母亲任教新街场光汉华小,所以他在同一间华小就读。中学则在旧古仔路。
既然如此,伍东旭怎会有这许多沙登朋友?
“我喜欢打球,尤其足球和篮球。我的沙登朋友都是在球场认识,直到今天我们大家还是好朋友。我在沙登从来不会寂寞。”
伍东旭虽是台山人,却会说一些客家话。除了因为母亲是客家人,也因为经常和沙登朋友混在一起。“不过,我们主要以广府话沟通。”
问伍东旭喜欢沙登吗?
“当然喜欢。这里什么都有,美食选择尤多,你会在很多小食档看到我的踪影。”
现在,他也在沙登买了一间房子。“是的,我可能一辈子都会住在这里。”
# 伍东旭已经融入沙登社会生活。
“新沙登,旧沙登,我们一样都是沙登人。”
这是伍东旭常常挂在嘴上的名言。他的一班沙登朋友,个个听了都很窝心。
伍东旭27岁,电气工程承包商。1991年,他8岁那年,从沙叻秀花园,搬到沙登的大学岭,从此成了沙登的一份子。
“当时,父亲在沙登卫星市上班,母亲说要在附近找房子,所以我们就来到了沙登。而后,我们再搬到沙登岭第8区。”
不过,伍东旭并不曾就读沙登学校。
母亲任教新街场光汉华小,所以他在同一间华小就读。中学则在旧古仔路。
既然如此,伍东旭怎会有这许多沙登朋友?
“我喜欢打球,尤其足球和篮球。我的沙登朋友都是在球场认识,直到今天我们大家还是好朋友。我在沙登从来不会寂寞。”
伍东旭虽是台山人,却会说一些客家话。除了因为母亲是客家人,也因为经常和沙登朋友混在一起。“不过,我们主要以广府话沟通。”
问伍东旭喜欢沙登吗?
“当然喜欢。这里什么都有,美食选择尤多,你会在很多小食档看到我的踪影。”
现在,他也在沙登买了一间房子。“是的,我可能一辈子都会住在这里。”
第一次文艺复兴,人民党传播种子(精彩内容)
老乡亲说古 ■曾秉钧
# 沙登人民党演绎的《转动舞》。右2为黄海秋太太练小凤。
1960和1970年代,沙登经历了两次文艺复兴,在文化沙漠开出一片绿洲。
这一切都与一个名字有关:沙登人民党。
人民党开创沙登的第一次文艺复兴。此后,接过火把的沙登新村学校校友会,其文艺之风始终带有浓郁的人民党影子。
1959年创立的沙登人民党,留给沙登人两个火红的记忆:火红的政治、火红的文艺。
在政治上,人民党强势主导了沙登的地方政治;在文艺上,人民党也带头开创了沙登的文艺活动。
可以这么说,1960年代沙登人民党的全盛时期,同时也是沙登文艺活动的全盛时期。
# 1957年前后,黄海秋指导沙登青年跳新疆舞。
沙登人民党支部前主席黄海秋指出,这一切得从1957年成立的社阵说起。
当时,社阵的一大特色,就是人民党、劳工党,旗下支部都设有文化组。不仅如此,社阵还制定了一个文化方针:“铲除腐化落后的黄色文化,发扬健康进步的文娱艺术。”
同在1957年,人民党开始活动,其中一个重要党务,就是在沙登推广健康文艺。
吉隆坡社阵派出一位导师陈保容,前来沙登教导文艺歌曲和民族舞蹈。
1959年,沙登人民党支部成立,也按照模式成立文化组,下面再设歌咏队和舞蹈队。
沙登第一波文艺复兴,自此便正式掀开序幕。
随后,社阵又调派陈彬影、黄练梅、谢志刚、戴金仁来当文艺导师。这几位文艺导师当中,只有戴金仁是沙登人。
72岁的黄海秋披露:“当年我们所学的歌舞,主要是在党庆和传统节日,比如劳动节、妇女节和春节时表演。”
忆起那段峥嵘岁月,黄老精神抖擞起来:“每次演出,数十个党员倾巢而出,尤其女党员更是能歌善舞。”
“那时,人民党的文艺表演非常火红。每次演出,党所都挤个水泄不通,氛围比群众大会还要火热。”
1960年代,沙登人民党党所,便是今天沙登大街的RHB兴业银行。
“除此以外,我们也应邀到邻近地区演出,如蕉赖、士毛月、增江和沙叻秀。”
# 黄海秋:沙登1960年代最流行是《竹竿舞》。
根据黄老,当年最流行是《竹竿舞》,而经常演绎的歌舞有大类:
1.党歌:《社阵之歌》、《社阵的旗帜在飘扬》、《马来亚社会主义青年之歌》等。
2.爱国歌曲:《马来亚国歌》、《美丽的马来亚》、《马来亚颂》、《我们爱马来亚等》、《团结之歌》、《马来亚独立》、《我们的祖国》、《歌唱马来亚》等。
3.劳动歌曲:《工人歌》、《胶林我们的母亲》、《割胶姑娘忙呀忙》、《马来亚农作舞曲》等。
4.反黄歌曲:《反黄进行曲》、《黄色文化我们要消灭它》等。
5.抗战歌曲:《毕业歌》、《卖报歌》、《团结就是力量》等。
6.民族舞:越南《竹竿舞》;中国《荷花舞》、《春之舞》、《筷子舞》;印度《打渔舞》、《卡巴舞》;巴基斯坦《钱鼓舞》;马来西亚《丁加奴渔民舞》、《马来农作舞》、《快乐的理发师》等。
黄老披露,1964年大选后,社阵气势如虹。而后,这些歌曲多被列为禁歌。
在那个风风火火的年代,沙登人民党还办了壁报、读书会,不时举办政治与文化讨论会,在地方上带来很大的思想激荡。
然而,政局风云骤变。1966年社阵解散,1967年人民党沙登州议员,曾国干在内安令下被扣留,复又在1968年辞去州议员。
经此巨变,沙登人民党名存实亡。
沙登第一次文艺复兴,自此从灿烂归于平淡。人民党从兴到衰前后10年,沙登文艺复兴也维持了10年。
直至沙登新村学校校友会成立,沙登才迎来第2次的文艺复兴。下期,会有详细报道。
# 沙登人民党演绎的《转动舞》。右2为黄海秋太太练小凤。
1960和1970年代,沙登经历了两次文艺复兴,在文化沙漠开出一片绿洲。
这一切都与一个名字有关:沙登人民党。
人民党开创沙登的第一次文艺复兴。此后,接过火把的沙登新村学校校友会,其文艺之风始终带有浓郁的人民党影子。
1959年创立的沙登人民党,留给沙登人两个火红的记忆:火红的政治、火红的文艺。
在政治上,人民党强势主导了沙登的地方政治;在文艺上,人民党也带头开创了沙登的文艺活动。
可以这么说,1960年代沙登人民党的全盛时期,同时也是沙登文艺活动的全盛时期。
# 1957年前后,黄海秋指导沙登青年跳新疆舞。
沙登人民党支部前主席黄海秋指出,这一切得从1957年成立的社阵说起。
当时,社阵的一大特色,就是人民党、劳工党,旗下支部都设有文化组。不仅如此,社阵还制定了一个文化方针:“铲除腐化落后的黄色文化,发扬健康进步的文娱艺术。”
同在1957年,人民党开始活动,其中一个重要党务,就是在沙登推广健康文艺。
吉隆坡社阵派出一位导师陈保容,前来沙登教导文艺歌曲和民族舞蹈。
1959年,沙登人民党支部成立,也按照模式成立文化组,下面再设歌咏队和舞蹈队。
沙登第一波文艺复兴,自此便正式掀开序幕。
随后,社阵又调派陈彬影、黄练梅、谢志刚、戴金仁来当文艺导师。这几位文艺导师当中,只有戴金仁是沙登人。
72岁的黄海秋披露:“当年我们所学的歌舞,主要是在党庆和传统节日,比如劳动节、妇女节和春节时表演。”
忆起那段峥嵘岁月,黄老精神抖擞起来:“每次演出,数十个党员倾巢而出,尤其女党员更是能歌善舞。”
“那时,人民党的文艺表演非常火红。每次演出,党所都挤个水泄不通,氛围比群众大会还要火热。”
1960年代,沙登人民党党所,便是今天沙登大街的RHB兴业银行。
“除此以外,我们也应邀到邻近地区演出,如蕉赖、士毛月、增江和沙叻秀。”
# 黄海秋:沙登1960年代最流行是《竹竿舞》。
根据黄老,当年最流行是《竹竿舞》,而经常演绎的歌舞有大类:
1.党歌:《社阵之歌》、《社阵的旗帜在飘扬》、《马来亚社会主义青年之歌》等。
2.爱国歌曲:《马来亚国歌》、《美丽的马来亚》、《马来亚颂》、《我们爱马来亚等》、《团结之歌》、《马来亚独立》、《我们的祖国》、《歌唱马来亚》等。
3.劳动歌曲:《工人歌》、《胶林我们的母亲》、《割胶姑娘忙呀忙》、《马来亚农作舞曲》等。
4.反黄歌曲:《反黄进行曲》、《黄色文化我们要消灭它》等。
5.抗战歌曲:《毕业歌》、《卖报歌》、《团结就是力量》等。
6.民族舞:越南《竹竿舞》;中国《荷花舞》、《春之舞》、《筷子舞》;印度《打渔舞》、《卡巴舞》;巴基斯坦《钱鼓舞》;马来西亚《丁加奴渔民舞》、《马来农作舞》、《快乐的理发师》等。
黄老披露,1964年大选后,社阵气势如虹。而后,这些歌曲多被列为禁歌。
在那个风风火火的年代,沙登人民党还办了壁报、读书会,不时举办政治与文化讨论会,在地方上带来很大的思想激荡。
然而,政局风云骤变。1966年社阵解散,1967年人民党沙登州议员,曾国干在内安令下被扣留,复又在1968年辞去州议员。
经此巨变,沙登人民党名存实亡。
沙登第一次文艺复兴,自此从灿烂归于平淡。人民党从兴到衰前后10年,沙登文艺复兴也维持了10年。
直至沙登新村学校校友会成立,沙登才迎来第2次的文艺复兴。下期,会有详细报道。
老牌楼看透世情
老照片说旧 ■陈慧敏
有说沙登新村将重新竖立一座牌楼。
老沙登都记得,很久很久以前,原来也有一座新村牌楼,竖立在沙登新村入口处。
那时候,沙登新村入口,不是现在这个入口,而是在警察局旁边。华人新村初建之时,警察局多在入口处,方便审查村民出入,尤其紧急状态时期。
沙登第一座牌楼,应该是在建村后不久便竖立。沙登新村是在1949年迁入第一批村民。
这一期介绍两张老照片。
# 沙登新村第一座牌楼,摄于1953年。
第一张照片摄于1953年。由图可见,所谓新村牌楼,只是简单木架,大字写上Serdang Bharu,加上中文“沙戥新村”就是了。
父老都说,在那个年代,Serdang不叫“沙登”,而是译成“沙戥”。戥,发音为dêng ,与“等”同音。
注意看,中文从右边读起,而不是左边读起。
# 第2座牌楼比较像样,摄于1966年前后。
第2张照片约莫摄于1966年前后。这一次,入口改到现在的大桥,牌楼看似比较稳固了,大字也是Serdang Bharu和沙戥新村。
一部“东方巴士”徐徐开出沙登新村。与此同时,一部老牌车Fiat也缓缓驶进沙登新村。
牌楼前方是一道木桥,下面便是从新村边缘悠悠流过的古腰河。
沙登人进进出出,老牌楼看透世情。如果老牌楼也会说话,不知会说些什么故事?
有说沙登新村将重新竖立一座牌楼。
老沙登都记得,很久很久以前,原来也有一座新村牌楼,竖立在沙登新村入口处。
那时候,沙登新村入口,不是现在这个入口,而是在警察局旁边。华人新村初建之时,警察局多在入口处,方便审查村民出入,尤其紧急状态时期。
沙登第一座牌楼,应该是在建村后不久便竖立。沙登新村是在1949年迁入第一批村民。
这一期介绍两张老照片。
# 沙登新村第一座牌楼,摄于1953年。
第一张照片摄于1953年。由图可见,所谓新村牌楼,只是简单木架,大字写上Serdang Bharu,加上中文“沙戥新村”就是了。
父老都说,在那个年代,Serdang不叫“沙登”,而是译成“沙戥”。戥,发音为dêng ,与“等”同音。
注意看,中文从右边读起,而不是左边读起。
# 第2座牌楼比较像样,摄于1966年前后。
第2张照片约莫摄于1966年前后。这一次,入口改到现在的大桥,牌楼看似比较稳固了,大字也是Serdang Bharu和沙戥新村。
一部“东方巴士”徐徐开出沙登新村。与此同时,一部老牌车Fiat也缓缓驶进沙登新村。
牌楼前方是一道木桥,下面便是从新村边缘悠悠流过的古腰河。
沙登人进进出出,老牌楼看透世情。如果老牌楼也会说话,不知会说些什么故事?
胡一刀翻转江湖,雷子健笔走龙蛇(精彩内容)
沙登儿女 ■林镇廉
# 胡一刀和林冠英、谢诗坚畅谈时事课题。
武侠世界里的胡一刀隐居沙登?
在308大选后,有专栏作者以胡一刀之名走红,在读者千呼万唤之下终于亮相登台,原来胡一刀就是我们沙登才子雷子健。
# 胡一刀就是雷子健,雷子健就是胡一刀。
小说中,金庸的胡一刀叱咤武林;现实中,雷子健的胡一刀翻转江湖。
当政治新闻成了媒体视角,胡一刀《隆门客栈》适时出现。剑走偏锋、冷嘲热讽,飞檐走壁、笔走龙蛇,一时成为最受欢迎的专栏。
胡一刀专栏,第一期开场白,就带出浓浓的江湖味道:“前有胡金铨,《龙门客栈》江湖恶;今有胡一刀,《隆门客栈》风雷激。”
专栏每星期在《光华日报》刊出4次,在槟城等大北马地区红透半边天。
# 雷子健赠书给林冠英。左为光华日报总经理李兴前,右为光华日报总编辑胡锦昌。
今年初,《光华日报》为胡一刀出版两本新书,还请来槟城首席部长林冠英主持推介礼。
推介礼吸引逾千人出席。根据报道,“刀迷”很有兴趣知道,胡一刀究竟何方神圣,何以他消息如此灵通,又能获得这许多内幕,最妙顺手拈来都是诗词,冷嘲热讽之间犹见文采。
胡一刀的神秘身份,直至当晚才被揭露。同一晚,NTV 7华语新闻,播放了现场片段,不但捉住槟城人的眼球,也引起许多沙登人注意。
可是,谁又是雷子健呢?
熟悉的朋友都知道,雷子健是记者出身。他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,先后在星洲日报、光明日报、南洋商报服务。528报变离开新闻事业,时任南洋商报副总编辑。
根据他说,胡一刀专栏,其实是无心插柳。雷子健想写的书没有完成,不想写的胡一刀却出了书。
《光华日报》总经理李兴前形容:“既有风花雪月,又有江湖霸气,自刊出胡一刀专栏,便大风起兮云飞扬。”
“有读者赞曰:为了追胡一刀,天天看《光华日报》。有政客恨曰:胡一刀用诗词骂人,够串。一切赞美,一切谩骂,一切的闲话,都因这一把刀声霍霍。”
《光华日报》总编辑胡锦昌形容:“胡一刀可说是当今《光华日报》镇栏之宝。”
“用胡一刀之名,刀光剑影,刀过无痕,刀下无情。专栏千字文,就像舞一轮关刀般精彩。然而,这一刀一出鞘,江湖从此多事。政客啊呀一声,读者大喊过瘾。”
此外,《光华日报》以全版专访,介绍雷子健和胡一刀。
英文The Star亦有大幅报道:“胡一刀专栏,以幽默和尖锐笔调评点政治课题而知名。” The Star亦很有趣:“粉丝终于得见幽默文章背后的真人”。
林冠英是胡一刀的“首号栏迷”。就如所有“刀迷”一样,林冠英最想揭示胡一刀的真实身份。
胡一刀身份揭露那一刻,林冠英有那么一点惊讶。
林冠英是这样说的:“我从背后看到他出场时,觉得这个人很像雷子健。我知道他住在沙登,所以我马上联想到,胡一刀就是雷子健,雷子健就是胡一刀。”
“我很高兴胡一刀是他。其实,我们认识很多年了,而且还是老朋友呢。”
在新书推介礼后,林冠英、雷子健,加上胡锦昌、时评人谢诗坚,畅谈时事课题。主题内容,围绕在胡一刀名字,延伸出来的人物和课题,分为“说胡”、“论一”和“批刀”3个环节。
主办当局准备了500本新书,在现场就被“刀迷”抢购一空,并在散场后纷纷找胡一刀签名。
# 胡一刀和林冠英、谢诗坚畅谈时事课题。
武侠世界里的胡一刀隐居沙登?
在308大选后,有专栏作者以胡一刀之名走红,在读者千呼万唤之下终于亮相登台,原来胡一刀就是我们沙登才子雷子健。
# 胡一刀就是雷子健,雷子健就是胡一刀。
小说中,金庸的胡一刀叱咤武林;现实中,雷子健的胡一刀翻转江湖。
当政治新闻成了媒体视角,胡一刀《隆门客栈》适时出现。剑走偏锋、冷嘲热讽,飞檐走壁、笔走龙蛇,一时成为最受欢迎的专栏。
胡一刀专栏,第一期开场白,就带出浓浓的江湖味道:“前有胡金铨,《龙门客栈》江湖恶;今有胡一刀,《隆门客栈》风雷激。”
专栏每星期在《光华日报》刊出4次,在槟城等大北马地区红透半边天。
# 雷子健赠书给林冠英。左为光华日报总经理李兴前,右为光华日报总编辑胡锦昌。
今年初,《光华日报》为胡一刀出版两本新书,还请来槟城首席部长林冠英主持推介礼。
推介礼吸引逾千人出席。根据报道,“刀迷”很有兴趣知道,胡一刀究竟何方神圣,何以他消息如此灵通,又能获得这许多内幕,最妙顺手拈来都是诗词,冷嘲热讽之间犹见文采。
胡一刀的神秘身份,直至当晚才被揭露。同一晚,NTV 7华语新闻,播放了现场片段,不但捉住槟城人的眼球,也引起许多沙登人注意。
可是,谁又是雷子健呢?
熟悉的朋友都知道,雷子健是记者出身。他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,先后在星洲日报、光明日报、南洋商报服务。528报变离开新闻事业,时任南洋商报副总编辑。
根据他说,胡一刀专栏,其实是无心插柳。雷子健想写的书没有完成,不想写的胡一刀却出了书。
《光华日报》总经理李兴前形容:“既有风花雪月,又有江湖霸气,自刊出胡一刀专栏,便大风起兮云飞扬。”
“有读者赞曰:为了追胡一刀,天天看《光华日报》。有政客恨曰:胡一刀用诗词骂人,够串。一切赞美,一切谩骂,一切的闲话,都因这一把刀声霍霍。”
《光华日报》总编辑胡锦昌形容:“胡一刀可说是当今《光华日报》镇栏之宝。”
“用胡一刀之名,刀光剑影,刀过无痕,刀下无情。专栏千字文,就像舞一轮关刀般精彩。然而,这一刀一出鞘,江湖从此多事。政客啊呀一声,读者大喊过瘾。”
此外,《光华日报》以全版专访,介绍雷子健和胡一刀。
英文The Star亦有大幅报道:“胡一刀专栏,以幽默和尖锐笔调评点政治课题而知名。” The Star亦很有趣:“粉丝终于得见幽默文章背后的真人”。
林冠英是胡一刀的“首号栏迷”。就如所有“刀迷”一样,林冠英最想揭示胡一刀的真实身份。
胡一刀身份揭露那一刻,林冠英有那么一点惊讶。
林冠英是这样说的:“我从背后看到他出场时,觉得这个人很像雷子健。我知道他住在沙登,所以我马上联想到,胡一刀就是雷子健,雷子健就是胡一刀。”
“我很高兴胡一刀是他。其实,我们认识很多年了,而且还是老朋友呢。”
在新书推介礼后,林冠英、雷子健,加上胡锦昌、时评人谢诗坚,畅谈时事课题。主题内容,围绕在胡一刀名字,延伸出来的人物和课题,分为“说胡”、“论一”和“批刀”3个环节。
主办当局准备了500本新书,在现场就被“刀迷”抢购一空,并在散场后纷纷找胡一刀签名。
日本塚原修,最爱夜市场
恋恋沙登情 ■赖征涛
这是一个日本青年情牵沙登的故事。
他名字叫塚原修Osamu Tsukahara,1975年生于日本飞騨市(Hida City)。对许多马来西亚人来说,这或是一个陌生的地名。
# 塚原修在沙登大街夜市场。
飞騨位于日本最大的本州岛中部,2万人口过着与世无争的山居岁月。
来自遥远山城的塚原修,且又是一位电脑程序员,怎么会与沙登发生关系?
答案与马来西亚的“伞兵”有关。原来塚原修在1990年代,结识了几位到日本跳飞机的马来西亚青年,其中最要好的朋友正是来自沙登。
这位沙登朋友回马以后,邀请他到马来西亚游玩。1996年,塚原修第一次踏足沙登。
从此,塚原修就与沙登结下不解缘,对沙登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感情。
塚原修是这么说的:“沙登像是我的第二故乡。从1996年至今,我已造访沙登20多次,最高纪录是一年5次。”
最令他感动的是,每一次来到沙登,都获得朋友的热情款待,让他深深感染到沙登人的热情。
沙登给他的印象是很多人,很热闹,但在逐渐城市化当中,又保留了乡村的淳朴之风。
来了这么多次沙登,他最喜欢还是逛夜市场。在日本,这种摆地摊式的市场惟在樱花时节才有。
最让他向往和享受的,是骑着电单车在村子里穿街过巷。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,就如小鸟翱翔天空一般。
于是,回到日本以后,他马上买了一辆电单车,也来尝尝追风的滋味。
塚原修不但玩得过瘾,也吃得过瘾:“沙登的烧腊饭很好吃,辣椒酱也很好吃,辣中带酸,很开胃。”
塚原修如数家珍,似有说不完的故事。
他总觉得沙登发展很快,变化很大。“第一次来沙登,绿野才大兴土木;以前只有大洋百货,现在有了Jusco。”
塚原修说得一口流利华语,这一切都是向马来西亚朋友学的。
“起初,我来马来西亚,华语还不太灵光,后来跟一个女孩交往才勤学华语。我们结婚了,但又离婚了。”
感情上的挫折,并未使塚原修远离马来西亚。他还是一如既往,一有假期就飞来沙登。
因为,他太喜欢沙登了,喜欢这里的人情、喜欢这里的自由、喜欢这里的美食、喜欢这里的杂乱……。
这是一个日本青年情牵沙登的故事。
他名字叫塚原修Osamu Tsukahara,1975年生于日本飞騨市(Hida City)。对许多马来西亚人来说,这或是一个陌生的地名。
# 塚原修在沙登大街夜市场。
飞騨位于日本最大的本州岛中部,2万人口过着与世无争的山居岁月。
来自遥远山城的塚原修,且又是一位电脑程序员,怎么会与沙登发生关系?
答案与马来西亚的“伞兵”有关。原来塚原修在1990年代,结识了几位到日本跳飞机的马来西亚青年,其中最要好的朋友正是来自沙登。
这位沙登朋友回马以后,邀请他到马来西亚游玩。1996年,塚原修第一次踏足沙登。
从此,塚原修就与沙登结下不解缘,对沙登生出一种说不出的感情。
塚原修是这么说的:“沙登像是我的第二故乡。从1996年至今,我已造访沙登20多次,最高纪录是一年5次。”
最令他感动的是,每一次来到沙登,都获得朋友的热情款待,让他深深感染到沙登人的热情。
沙登给他的印象是很多人,很热闹,但在逐渐城市化当中,又保留了乡村的淳朴之风。
来了这么多次沙登,他最喜欢还是逛夜市场。在日本,这种摆地摊式的市场惟在樱花时节才有。
最让他向往和享受的,是骑着电单车在村子里穿街过巷。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,就如小鸟翱翔天空一般。
于是,回到日本以后,他马上买了一辆电单车,也来尝尝追风的滋味。
塚原修不但玩得过瘾,也吃得过瘾:“沙登的烧腊饭很好吃,辣椒酱也很好吃,辣中带酸,很开胃。”
塚原修如数家珍,似有说不完的故事。
他总觉得沙登发展很快,变化很大。“第一次来沙登,绿野才大兴土木;以前只有大洋百货,现在有了Jusco。”
塚原修说得一口流利华语,这一切都是向马来西亚朋友学的。
“起初,我来马来西亚,华语还不太灵光,后来跟一个女孩交往才勤学华语。我们结婚了,但又离婚了。”
感情上的挫折,并未使塚原修远离马来西亚。他还是一如既往,一有假期就飞来沙登。
因为,他太喜欢沙登了,喜欢这里的人情、喜欢这里的自由、喜欢这里的美食、喜欢这里的杂乱……。
住家小吃林立:方便?不满?(精彩内容)
我们有话说 ■曾秉钧
沙登住家小吃店是个热门议题。从反面看,有人担心卫生,有人害怕火患,有人投诉污染,有人不满堵车。
从正面看,小吃店带旺了沙登新村,也刺激了地方社会经济,更使沙登新村赢得美食村之誉。套一句受访者的话:“如果没有了这些小吃店,沙登新村还有什么特色?”
小吃店应该还会继续存在。关键是,一方面市议会要管制和监督,一方面小吃店也要反省和自律。唯有如此,才能达到双赢。
余煌友(侨民体育会总务)
“当初,住家小吃店的冒起,是因为一些家庭主妇为了帮补家用。此后,小吃店越开越多,几乎每隔一条路,就有一间小吃店。”
“家庭小吃的冒起,带旺了沙登新村,使沙登新村成为知名美食村,促进了沙登新村的社会经济。”
“过去不曾听闻,这些小吃店发生任何卫生问题。虽说无法避免,造成一些交通阻塞,但可通过执法加以改善。”
邓今明(小吃店经营者)
“我在沙登新村租用住家,经营小吃店已有7年之久。在沙登,这是司空见惯的事,村民从来不以为怪。”
“当然,我希望能够长久经营,因为租金便宜,同时地方够大。与此同时,我们的门牌税、水电费,全都依据商业标准收费。”
“全村至少有上百间住家小吃店。我想,这就是所谓的沙登特色,如果没有了这些小吃店,沙登新村还有什么特色?”
李美芬(茶餐室店主)
“住家与商店性质本就不同。住家是用来居住的,商店是用来做生意的,而且法律规定住家不能用来开店。”
“不过,在住家开小吃店,是沙登新村的特殊风情,许多家庭都是靠此谋生,也对沙登的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。”
“因此,我认为当局不宜赶尽杀绝,而是对他们作出妥当安置。比如,把他们安顿到特设的美食村或美食区里。”
杨崇文(漫画店店主)
“住家小吃店,虽是沙登新村特色,但理应受到适当的管制,以免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,最后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。”
“最明显就是造成堵车,打水泵路情况超恶劣,全因小吃店过于集中,以及食客胡乱停车引起,当局是时候正视这个问题了。”
“但我不赞成对小吃店采取禁制行动,而是实施适当的管制和监督,毕竟这将影响许多家庭的生计。”
叶冯胜(技术工人)
“住家小吃越开越多,引发两个社会问题。一为家居安全,因为不少小吃店是木板屋,这个潜藏危机不可忽视。”
“二为交通阻塞,食客胡乱停车,包括在路口旁停车,引起堵车和交通混乱问题,打水泵路就是一个最坏示范。”
“我觉得,应该采取必需措施,包括探讨重新安顿,同时把繁忙道路改单行道,以及加宽沙登新村的道路。”
廖木构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其实,所谓住家小吃店,早在1960年代已经存在,而自金融风暴以后越开越多,现在估计约有百多间住家小吃店。”
“我不赞成任何激烈的整顿行动。因为,许多人开小吃店,也是因生活所逼,而且小吃店也带旺了沙登新村。”
“但我希望小吃店自律。一要注意防火与安全,二要确保食物的卫生,三避免造成交通阻塞,四勿制造噪音和污染。”
黄日生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住家小吃店早该进行整顿了,以免变成另一颗计时炸弹。以前曾有人提出要整顿,直到今天还是悬而未决。”
“据我所知,这些住家多是出租的,而屋主多已搬出沙登新村,学校路两旁的小吃店就是典型例子。”
“有些小吃店必须马上取缔,例如第8区的一家嘛嘛档,甚至从住家摆到路边,不但影响交通往来,也会随时飞来横祸。”
戴明亮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根据我的估计,沙登至少有两百多间住家小吃店。有的被投诉而无奈搬迁,但数目还是不断在增长。”
“这个问题,剪不断,理还乱。既要遵行法理,又要顾及人情,一点也不好办。可是,不好办,也得办。一旦有了决策,就得一视同仁。”
“当局可从多方面下手,先把造成堵车的小吃店搬迁,然后把主要道路改成单行道,同时取缔胡乱停车的车主等。”
林成仔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小吃店林立,说明村民对吃的需求,最大好处是带来方便,因为到处都有得吃,随时都可找到吃,而且走路可到,价位又很合理。”
“沙登美食村的美誉,住家小吃功不可没。想想看,如果把小吃店全部赶走,沙登新村会不会变成一个死城?”
“最重要是,小吃店养活许多家庭。既然,住家小吃店一路走来,都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,就让它顺其自然发展下去吧!”
周玉华(沙登老村民)
“住家本来就不该用来开店,今天却有上百间住家小吃店,我不明白何以过去几十年来,市议会都没有防微杜渐?”
“因为小吃店的存在,许多社会问题为之衍生,包括安全、卫生、交通、污染等,左邻右舍碍于情面,大多数敢怒不敢言。”
“以前没有处理,现在才来处理,可能为时已晚。不过,作为长久之计,还是尽快寻求对策方为上着。”
沙登住家小吃店是个热门议题。从反面看,有人担心卫生,有人害怕火患,有人投诉污染,有人不满堵车。
从正面看,小吃店带旺了沙登新村,也刺激了地方社会经济,更使沙登新村赢得美食村之誉。套一句受访者的话:“如果没有了这些小吃店,沙登新村还有什么特色?”
小吃店应该还会继续存在。关键是,一方面市议会要管制和监督,一方面小吃店也要反省和自律。唯有如此,才能达到双赢。
余煌友(侨民体育会总务)
“当初,住家小吃店的冒起,是因为一些家庭主妇为了帮补家用。此后,小吃店越开越多,几乎每隔一条路,就有一间小吃店。”
“家庭小吃的冒起,带旺了沙登新村,使沙登新村成为知名美食村,促进了沙登新村的社会经济。”
“过去不曾听闻,这些小吃店发生任何卫生问题。虽说无法避免,造成一些交通阻塞,但可通过执法加以改善。”
邓今明(小吃店经营者)
“我在沙登新村租用住家,经营小吃店已有7年之久。在沙登,这是司空见惯的事,村民从来不以为怪。”
“当然,我希望能够长久经营,因为租金便宜,同时地方够大。与此同时,我们的门牌税、水电费,全都依据商业标准收费。”
“全村至少有上百间住家小吃店。我想,这就是所谓的沙登特色,如果没有了这些小吃店,沙登新村还有什么特色?”
李美芬(茶餐室店主)
“住家与商店性质本就不同。住家是用来居住的,商店是用来做生意的,而且法律规定住家不能用来开店。”
“不过,在住家开小吃店,是沙登新村的特殊风情,许多家庭都是靠此谋生,也对沙登的社会经济做出了贡献。”
“因此,我认为当局不宜赶尽杀绝,而是对他们作出妥当安置。比如,把他们安顿到特设的美食村或美食区里。”
杨崇文(漫画店店主)
“住家小吃店,虽是沙登新村特色,但理应受到适当的管制,以免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,最后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。”
“最明显就是造成堵车,打水泵路情况超恶劣,全因小吃店过于集中,以及食客胡乱停车引起,当局是时候正视这个问题了。”
“但我不赞成对小吃店采取禁制行动,而是实施适当的管制和监督,毕竟这将影响许多家庭的生计。”
叶冯胜(技术工人)
“住家小吃越开越多,引发两个社会问题。一为家居安全,因为不少小吃店是木板屋,这个潜藏危机不可忽视。”
“二为交通阻塞,食客胡乱停车,包括在路口旁停车,引起堵车和交通混乱问题,打水泵路就是一个最坏示范。”
“我觉得,应该采取必需措施,包括探讨重新安顿,同时把繁忙道路改单行道,以及加宽沙登新村的道路。”
廖木构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其实,所谓住家小吃店,早在1960年代已经存在,而自金融风暴以后越开越多,现在估计约有百多间住家小吃店。”
“我不赞成任何激烈的整顿行动。因为,许多人开小吃店,也是因生活所逼,而且小吃店也带旺了沙登新村。”
“但我希望小吃店自律。一要注意防火与安全,二要确保食物的卫生,三避免造成交通阻塞,四勿制造噪音和污染。”
黄日生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住家小吃店早该进行整顿了,以免变成另一颗计时炸弹。以前曾有人提出要整顿,直到今天还是悬而未决。”
“据我所知,这些住家多是出租的,而屋主多已搬出沙登新村,学校路两旁的小吃店就是典型例子。”
“有些小吃店必须马上取缔,例如第8区的一家嘛嘛档,甚至从住家摆到路边,不但影响交通往来,也会随时飞来横祸。”
戴明亮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根据我的估计,沙登至少有两百多间住家小吃店。有的被投诉而无奈搬迁,但数目还是不断在增长。”
“这个问题,剪不断,理还乱。既要遵行法理,又要顾及人情,一点也不好办。可是,不好办,也得办。一旦有了决策,就得一视同仁。”
“当局可从多方面下手,先把造成堵车的小吃店搬迁,然后把主要道路改成单行道,同时取缔胡乱停车的车主等。”
林成仔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小吃店林立,说明村民对吃的需求,最大好处是带来方便,因为到处都有得吃,随时都可找到吃,而且走路可到,价位又很合理。”
“沙登美食村的美誉,住家小吃功不可没。想想看,如果把小吃店全部赶走,沙登新村会不会变成一个死城?”
“最重要是,小吃店养活许多家庭。既然,住家小吃店一路走来,都没有发生什么大问题,就让它顺其自然发展下去吧!”
周玉华(沙登老村民)
“住家本来就不该用来开店,今天却有上百间住家小吃店,我不明白何以过去几十年来,市议会都没有防微杜渐?”
“因为小吃店的存在,许多社会问题为之衍生,包括安全、卫生、交通、污染等,左邻右舍碍于情面,大多数敢怒不敢言。”
“以前没有处理,现在才来处理,可能为时已晚。不过,作为长久之计,还是尽快寻求对策方为上着。”
沙登新村正名:赞好?反对?(精彩内容)
我们有话说 ■曾秉钧
1974年,沙登新村改称史里肯邦安,可是沙登人感觉很不习惯。或许,基于当时的大气候,没有人站出来反对。
几十年下来,新一辈或者没有怎样,老一辈还是耿耿于怀,不明白沙登新村为何需要改名。而且,有些媒体,把史里肯邦安简称史村,老村民更是感觉不舒服。
如今,一改就已36年,现在是不是时候,为沙登新村正名?让我们看看5位老村民、5位年轻人怎么说吧。
郑晴浩(民汉俱乐部前主席)
“对我来说,沙登新村是历史产物,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。这个名字无可替代,改了就会失去原意,更失去新村的特色。”
“尽管政府在1970年代,将之改名为史里肯邦安,但几十年来我还是习惯沿用沙登新村原名,沙登新村民汉俱乐部也保持原称。”
“沙登新村要正名,我相信绝大部份沙登人会支持。问题是,要改可不容易,因为通讯地址必须跟着改。”
吴运华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1951年10月1日,我们家从芎蕉园搬进沙登新村,从此成了沙登新村的一份子。我不希望这个身份改变。”
“记忆所及,沙登新村改名史里肯邦安,是前雪州大臣哈仑1974年到访所作宣布。当时我就认为,这是一个错误,历史也已证明这是一个错误。”
“如果当局要正名,作为地道的沙登人,我当然无论欢迎之至。其他皆属细节,我认为都不是大问题。”
张先良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沙登新村乃是地道名称,也反映沙登新村的来源,而新村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。如果地名可以随意修改,历史就失去原来的意义。”
“在社交场合,一般人介绍自己,都会说我是沙登人,或者我是沙登新村人,而不会说我是史里肯邦安人。”
“老一辈肯定比较喜欢沙登新村,新一辈可能比较接受史里肯邦安。但若为沙登新村正名,我100%支持!”
林瑞华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沙登新村这个地名,一听就知道是个华人新村,史里肯邦安可就没有这个地名功能。”
“当初,把沙登新村改名史里肯邦安实为不智。这都是官老爷闭门造车,或者另有政治意图使然,前朝议员也有无可推诿的责任。”
“如今沙登新村若要正名,恐怕得大费周章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除了必须修改通讯地址,恐怕还得修正身份证呢。”
练松生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我在1950年出生当天,就从新街场的椰园搬进沙登新村。打那时起,我就与沙登新村的命运紧紧的系在一起。”
“当初改名之时,史里肯邦安我根本就叫不出口。几十年来,我只管称沙登新村,不会称什么史里肯邦安。人家问我是哪里人,我都会说沙登新村。”
“叫惯了,改不了。直到今天,我还是不明白为何改名。如要为沙登新村正名,是一件好事,我一定支持。”
黄姝鈖(执行人员)
“沙登新村或Serdang Baru,一听就知道是个新村名称,Seri Kembangan就无此意味,甚至好像花园住宅区,差别明显。”
“数十年来,沙登新村之名,已经深入民心,不仅沙登人惯用此名,连外地人也耳熟能详。相比之下,史里肯邦安,就还不能广为人知,尤其对外地人而言。”
“沙登新村名字虽有点土,但我还是喜欢这个传统、朴素的名字。沙登新村要正名,我绝对赞成!”
叶翠婷(幼儿园园长)
“据我所知,沙登之名源自一种树木Pokok Serdang;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,马来文是扩展的意思,两者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意义。”
“说来也真奇怪,当初改名史里肯邦安,为何他们没有征询民意?怎么没有人站出来为沙登新村说话?为何不能顺其自然沿用沙登新村之名呢?”
“我认为,要改就改个彻底,从沙登新村开始,为全雪州的华人新村正名。”
陈宝仪(幼儿园教师)
“沙登新村也好,史里肯邦安也好,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,没有什么特别的feel,也没有特别喜欢哪个名称。”
“沙登新村就是史里肯邦安,史里肯邦安就是沙登新村。我觉得,两者都没有不妥。或许,我比较年轻,比较没有历史包袱吧。”
“要把Seri Kembangan改回Serdang Baru,我也觉得也没什么呀。反正,这两个名称,不都是指沙登新村吗?”
张翠美(上班族)
“从小到大,沙登新村这个名字,让我叫唤了千百遍,沙登新村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。”
“外地朋友都懂沙登新村,对史里肯邦安可就不一定懂。对我来说,史里肯邦安这名,用马来文念还可,也有人简称为SK,可是叫中文就太拗口了。”
“所以,我赞成改回沙登新村原名。此后,报章上提到SK,就不会简称为史村,我觉得史村这个名字很难听。”
叶天送(修车员)
“当然沙登新村的名字比较好。我是沙登人,我就是这么叫自己的,改变村名也不能改变我作为沙登人的身份。”
“沙登人比较接受沙登新村,对史里肯邦安可能有点排斥。外地的朋友都叫我们沙登仔,不叫史里肯邦安仔,就是一个很好证明。”
“如果要改回沙登新村原名,自是越快越好,免得夜长梦多,我们沙登仔必然全力支持。”
1974年,沙登新村改称史里肯邦安,可是沙登人感觉很不习惯。或许,基于当时的大气候,没有人站出来反对。
几十年下来,新一辈或者没有怎样,老一辈还是耿耿于怀,不明白沙登新村为何需要改名。而且,有些媒体,把史里肯邦安简称史村,老村民更是感觉不舒服。
如今,一改就已36年,现在是不是时候,为沙登新村正名?让我们看看5位老村民、5位年轻人怎么说吧。
郑晴浩(民汉俱乐部前主席)
“对我来说,沙登新村是历史产物,有着不可磨灭的记忆。这个名字无可替代,改了就会失去原意,更失去新村的特色。”
“尽管政府在1970年代,将之改名为史里肯邦安,但几十年来我还是习惯沿用沙登新村原名,沙登新村民汉俱乐部也保持原称。”
“沙登新村要正名,我相信绝大部份沙登人会支持。问题是,要改可不容易,因为通讯地址必须跟着改。”
吴运华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1951年10月1日,我们家从芎蕉园搬进沙登新村,从此成了沙登新村的一份子。我不希望这个身份改变。”
“记忆所及,沙登新村改名史里肯邦安,是前雪州大臣哈仑1974年到访所作宣布。当时我就认为,这是一个错误,历史也已证明这是一个错误。”
“如果当局要正名,作为地道的沙登人,我当然无论欢迎之至。其他皆属细节,我认为都不是大问题。”
张先良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沙登新村乃是地道名称,也反映沙登新村的来源,而新村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。如果地名可以随意修改,历史就失去原来的意义。”
“在社交场合,一般人介绍自己,都会说我是沙登人,或者我是沙登新村人,而不会说我是史里肯邦安人。”
“老一辈肯定比较喜欢沙登新村,新一辈可能比较接受史里肯邦安。但若为沙登新村正名,我100%支持!”
林瑞华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沙登新村这个地名,一听就知道是个华人新村,史里肯邦安可就没有这个地名功能。”
“当初,把沙登新村改名史里肯邦安实为不智。这都是官老爷闭门造车,或者另有政治意图使然,前朝议员也有无可推诿的责任。”
“如今沙登新村若要正名,恐怕得大费周章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除了必须修改通讯地址,恐怕还得修正身份证呢。”
练松生(沙登新村老村民)
“我在1950年出生当天,就从新街场的椰园搬进沙登新村。打那时起,我就与沙登新村的命运紧紧的系在一起。”
“当初改名之时,史里肯邦安我根本就叫不出口。几十年来,我只管称沙登新村,不会称什么史里肯邦安。人家问我是哪里人,我都会说沙登新村。”
“叫惯了,改不了。直到今天,我还是不明白为何改名。如要为沙登新村正名,是一件好事,我一定支持。”
黄姝鈖(执行人员)
“沙登新村或Serdang Baru,一听就知道是个新村名称,Seri Kembangan就无此意味,甚至好像花园住宅区,差别明显。”
“数十年来,沙登新村之名,已经深入民心,不仅沙登人惯用此名,连外地人也耳熟能详。相比之下,史里肯邦安,就还不能广为人知,尤其对外地人而言。”
“沙登新村名字虽有点土,但我还是喜欢这个传统、朴素的名字。沙登新村要正名,我绝对赞成!”
叶翠婷(幼儿园园长)
“据我所知,沙登之名源自一种树木Pokok Serdang;史里肯邦安Seri Kembangan,马来文是扩展的意思,两者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意义。”
“说来也真奇怪,当初改名史里肯邦安,为何他们没有征询民意?怎么没有人站出来为沙登新村说话?为何不能顺其自然沿用沙登新村之名呢?”
“我认为,要改就改个彻底,从沙登新村开始,为全雪州的华人新村正名。”
陈宝仪(幼儿园教师)
“沙登新村也好,史里肯邦安也好,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,没有什么特别的feel,也没有特别喜欢哪个名称。”
“沙登新村就是史里肯邦安,史里肯邦安就是沙登新村。我觉得,两者都没有不妥。或许,我比较年轻,比较没有历史包袱吧。”
“要把Seri Kembangan改回Serdang Baru,我也觉得也没什么呀。反正,这两个名称,不都是指沙登新村吗?”
张翠美(上班族)
“从小到大,沙登新村这个名字,让我叫唤了千百遍,沙登新村已经融入我的生命里。”
“外地朋友都懂沙登新村,对史里肯邦安可就不一定懂。对我来说,史里肯邦安这名,用马来文念还可,也有人简称为SK,可是叫中文就太拗口了。”
“所以,我赞成改回沙登新村原名。此后,报章上提到SK,就不会简称为史村,我觉得史村这个名字很难听。”
叶天送(修车员)
“当然沙登新村的名字比较好。我是沙登人,我就是这么叫自己的,改变村名也不能改变我作为沙登人的身份。”
“沙登人比较接受沙登新村,对史里肯邦安可能有点排斥。外地的朋友都叫我们沙登仔,不叫史里肯邦安仔,就是一个很好证明。”
“如果要改回沙登新村原名,自是越快越好,免得夜长梦多,我们沙登仔必然全力支持。”
街头倒数派对,靓女争才斗艺(精彩内容)
社区动态 ■李韦役
# 欧阳捍华、张念群,还有沙登才艺靓女冠军张祖儿,带领全场观众一同倒数迎接2010年。
万人空巷,送旧迎新,街头倒数2010热爆沙登!
2009年12月31日,沙登有史以来最大型的街头嘉年华,成千上万民众挤满了和平村SK6/1路。
# 万人空巷,送旧迎新,沙登人热情无法挡。
台上载歌载舞,台下万头攒动,沙登社民用最炽热的心、最炽热的情,迎接2010年的降临,到处一片激情澎湃。
沙登社区委员会、沙登新村村委会、史里肯邦安中华工商会,联合主办和策划了这项晚会,给沙登民众一个全新的体验。晚会也获得老行家、皇帽啤酒赞助多份礼篮。
# 沙登民众济济一街,体验街头派对的乐趣。
当晚8时掀开序幕,沙登民众纷至沓来,赶赴这场街头派对。
主办单位更是有备而来,精彩节目,接连上演,现场氛围,节节升温。
# 沙登本土乐队“弹音乐”以怀旧歌曲娱众。
沙登“弹音乐酒廊”,本土乐队率先登场,自弹自唱多首怀旧歌曲,包括英文老歌、许冠杰的经典旧曲,点燃了一炉温火,先给民众来个热身。
# 沙登活力少年舞蹈组活力十足。
接着,沙登“活力少年舞蹈组”,呈献《就是我》和《浪花一朵朵》,果然活力十足,燃起了一把热火。
# 马来西亚S.H.E的劲歌热舞。
马来西亚S.H.E劲歌热舞《Super Star》,制造了晚会的第一个高潮。这时,聚集的人群已经超过5000人。
# 男子组喝酒比赛,快者为王。
现场也举办了两项比赛。第一项是喝啤酒比赛,男女两组各有10位参赛者,参赛者以最快速度喝完啤酒,结果由李亮华、吴玉娣分夺男女组冠军。
# 女子组酒国英雌,不输男生。
另一项是“沙登靓女才艺竞赛”,获得8名沙登本土靓女参加。
评分标准分3个环节:样貌、风采10分;才艺、表演10分;现场喝彩声10分,最高30分。
8位靓女施展浑身解数,释放各自的美丽与才情,成为全场最劲爆的节目,引爆了所有观众的热情。
# 沙登才艺靓女三甲,中为冠军张祖儿,右二亚军李素媚,左二季军刘施贝。
结果,芳龄19的张祖儿,以一首韵律舞《卡门》加冕后座。
# 张祖儿以一首韵律舞《卡门》加冕,才貌双全。
亚军为表演肚皮舞的李素媚,季军为演唱《我真的受伤了》的刘施贝。其余5位均为才艺奖。
# 靓女1号陈淑薇演唱《花花宇宙》。
经过这次靓女才艺表演,显见沙登果然卧虎藏龙。
# 靓女6号黄燕珊演唱《日不落》。
接下来,是由史里肯邦安区州议员欧阳捍华独唱《春天花会开》、沙登区国会议员张念群独唱《外婆的澎湖湾》,以及欧阳捍华、张念群两人合唱《掌声响起》。
# 欧阳捍华与张念群合唱《掌声响起》。
这也是沙登民众,第一次听他们的YB唱歌,全场观众莫不“掌声响起”。
主持人李明锭的“约锭团康”,出动20位团员呈现压轴表演,带动许多观众一同律动,再把观众热情调动到最高潮。
接近午夜12时,欧阳捍华、张念群上台,带领全场观众一同倒数,迎接2010年的降临。
# 沙登民众街头迎新,张念群被喷个正着。
朵朵烟花腾空而起,在夜空中一片璀璨。倒数2010至此圆满结束,给沙登民众留下美丽记忆。
是的,我们和你约定,2010年12月31日再见!
# 欧阳捍华、张念群,还有沙登才艺靓女冠军张祖儿,带领全场观众一同倒数迎接2010年。
万人空巷,送旧迎新,街头倒数2010热爆沙登!
2009年12月31日,沙登有史以来最大型的街头嘉年华,成千上万民众挤满了和平村SK6/1路。
# 万人空巷,送旧迎新,沙登人热情无法挡。
台上载歌载舞,台下万头攒动,沙登社民用最炽热的心、最炽热的情,迎接2010年的降临,到处一片激情澎湃。
沙登社区委员会、沙登新村村委会、史里肯邦安中华工商会,联合主办和策划了这项晚会,给沙登民众一个全新的体验。晚会也获得老行家、皇帽啤酒赞助多份礼篮。
# 沙登民众济济一街,体验街头派对的乐趣。
当晚8时掀开序幕,沙登民众纷至沓来,赶赴这场街头派对。
主办单位更是有备而来,精彩节目,接连上演,现场氛围,节节升温。
# 沙登本土乐队“弹音乐”以怀旧歌曲娱众。
沙登“弹音乐酒廊”,本土乐队率先登场,自弹自唱多首怀旧歌曲,包括英文老歌、许冠杰的经典旧曲,点燃了一炉温火,先给民众来个热身。
# 沙登活力少年舞蹈组活力十足。
接着,沙登“活力少年舞蹈组”,呈献《就是我》和《浪花一朵朵》,果然活力十足,燃起了一把热火。
# 马来西亚S.H.E的劲歌热舞。
马来西亚S.H.E劲歌热舞《Super Star》,制造了晚会的第一个高潮。这时,聚集的人群已经超过5000人。
# 男子组喝酒比赛,快者为王。
现场也举办了两项比赛。第一项是喝啤酒比赛,男女两组各有10位参赛者,参赛者以最快速度喝完啤酒,结果由李亮华、吴玉娣分夺男女组冠军。
# 女子组酒国英雌,不输男生。
另一项是“沙登靓女才艺竞赛”,获得8名沙登本土靓女参加。
评分标准分3个环节:样貌、风采10分;才艺、表演10分;现场喝彩声10分,最高30分。
8位靓女施展浑身解数,释放各自的美丽与才情,成为全场最劲爆的节目,引爆了所有观众的热情。
# 沙登才艺靓女三甲,中为冠军张祖儿,右二亚军李素媚,左二季军刘施贝。
结果,芳龄19的张祖儿,以一首韵律舞《卡门》加冕后座。
# 张祖儿以一首韵律舞《卡门》加冕,才貌双全。
亚军为表演肚皮舞的李素媚,季军为演唱《我真的受伤了》的刘施贝。其余5位均为才艺奖。
# 靓女1号陈淑薇演唱《花花宇宙》。
经过这次靓女才艺表演,显见沙登果然卧虎藏龙。
# 靓女6号黄燕珊演唱《日不落》。
接下来,是由史里肯邦安区州议员欧阳捍华独唱《春天花会开》、沙登区国会议员张念群独唱《外婆的澎湖湾》,以及欧阳捍华、张念群两人合唱《掌声响起》。
# 欧阳捍华与张念群合唱《掌声响起》。
这也是沙登民众,第一次听他们的YB唱歌,全场观众莫不“掌声响起”。
主持人李明锭的“约锭团康”,出动20位团员呈现压轴表演,带动许多观众一同律动,再把观众热情调动到最高潮。
接近午夜12时,欧阳捍华、张念群上台,带领全场观众一同倒数,迎接2010年的降临。
# 沙登民众街头迎新,张念群被喷个正着。
朵朵烟花腾空而起,在夜空中一片璀璨。倒数2010至此圆满结束,给沙登民众留下美丽记忆。
是的,我们和你约定,2010年12月31日再见!
Subscribe to:
Posts (Atom)